历史增强试题探究性
2011年河北省中考历史试题,以“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为主线,从“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团结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国家统一”、“科技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考查。同时,以“学生发展为本”,密切联系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在总体保持稳定的基础上,从题型变化、情境创设、主题立意、设问角度、答案设置、情感体验等方面增强试题的探究性,考查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的能力与方法,以推动学习方式的转化。
一、适当调整试题“题型”“设问”,加大探究性试题的比重
本次试题命制依据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和《河北省2011年中考文化课历史考试说明》(以下简称为《考试说明》)。试题涉及中国、世界近代现代史四个模块的23个学习主题,宏观知识覆盖率达到76。7%,充分体现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普及性、基础性。
在确保稳定的同时,本次试题进行了调整。非选择题部分,探究性试题位置凸显。具体表现为:
1。题型的调整。依据《考试说明》中的题型示例,在非选择题的排列上,将探究性试题放在相对重要位置。如非选择题31题“学以致用,解决问题”,代替了过去的“读图,回答问题”;33题题目直接确定为“探究问题”。这就加大了探究性试题所占比重,体现了用探究性试题引导教学,实现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意图,推动教学理念与方式的转化。
2。试题设问的变化。32、33题根据需要由三问调整为两问。每一问分值相应提高,这就加大了试题进一步探究的空间,为学生多角度答题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环境。
可见,试题通过呈现方式的调整,引导教学不再追求形式上的相似,而是更多地关注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为目标的教学。
二、试题创设探究情境,考查多种能力
试题依托教材但不依靠教材,选择了更广阔的领域,即创设新情境,达到立足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为他们多角度探究问题提供条件。
历史学科最大的特点是过去性。客观的历史事实无法重演,也不可能借助实验加以再现,后人只能通过前人遗留下的文字、图片、实物等资料了解历史。如:11题柱状数据图、17题巴黎公社社员墙、19题名画欣赏等,既有文字类、数据类、也有文物类等,这种方式不仅丰富了版面,而且联系了生活,使材料情境更加鲜活,体现了历史的真实性与生命力。
试题利用大量新的情境材料,对考生的历史学习能力进行了全方位考查。试题通过创设丰富的情境,让考生观察与感知、阅读与思考、判断与作答。这种方式,引导教学不再以“教材为中心”,教师要努力拓宽教学的视野,学生要具备获取材料信息、洞察历史表象、分析历史问题等能力。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