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深圳中学:为创新培养设一个“文凭”
2019-10-16
中国教育报
作者:
编者按
  在新课改背景下,深圳中学经过探索与实践,走出了一条课程改革的新路子:文凭课程的开发、三大课程体系的架构、14个创新体验中心的创建,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了前瞻视野,也是对高中新课标的积极回应。
  4月9日,2018年中国大智汇(CTB)北美总决赛在哈佛大学举行。由学校实验体系出国方向高二学生组成Super Solar Energy(SSE)项目团队,经过三轮高强度的项目展示,完成了哈佛大学教授组成的评审团队的答辩,最终在50支总决赛队伍中脱颖而出,获得创新团队奖。这是学校14年新课改的缩影之一。
  年初,新版高中课程方案与学科课程标准出台,学校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创新正是对这一新课标的积极回应。
  在课程建设中,学校的落脚点在于“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性的发展,关注育人目的”。因此,格外注重挖掘教与学的广度与深度,在课程设计上体现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着力培养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学校将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整合,并加以校本化处理,打造具有鲜明深中特质的“文凭课程”,旨在培养具有中华底蕴和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
  文凭课程由认知技能、自我成长、文化审美、体育健康、实践服务和研究创造等六大课程群组成,涵盖语言与文学、数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四大领域,包括语文、英语、数学、政治等9个学科,总计184门课程。授课主体多元:除本校教师之外,还有在校学生和社会客座教师。学校选取了其中的32个课程模块面向全社会招募热心教育公益事业的客座教师,历届学生家长、校友乃至社会专业人士均可申请,走上讲台给学生授课。课程内容呈现多维度:既有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学科专业课程,也有关注学生自身兴趣爱好的社团课程,还有体现高端学术需求的创新体验及实验课程。同时,为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学校鼓励学生自主发起文凭课程。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会逐渐增强。
  单一的评价标准,只会导致千人一面的结果。因此,改革学生评价体系,关注培养优秀学生的自由高效学习能力,成为了学校创新课程体系的“辅助技能”。学生可以通过校外学习、网络学习、国际交换学习经历等方式换取或免听部分相关课程以获得学分。这一评价体系,帮助学生实现“会了的不用学,感兴趣的可多学,研究性的深度学”的有效学习路径,同时也是构建深圳中学学生综合素养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程体系的创新“步步生花”。从2010年开始,学校创新课程模式,设计并实施了以标准、实验、荣誉为主体的三大课程体系。经过8年的实践与探索,各具特色的课程体系已经基本成形,供不同需求、不同特质的学生入校时自主选择。
  三大课程体系的针对性各不相同。以“学术型、标准化、有效性”见长的标准课程体系,是对考纲的进一步深化,注重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培养。这也是新课标的着眼点之一。
  以“独立、思考、合作、创造”作为核心的实验课程体系,引进“互联网+”技术,为学生打造国际素养、全球网络、自我成长、领导力等六大门类课程。该体系数学和英语学科实施分层教学,实行导师制管理模式,以满足各类学生的不同需求,旨在培养“深度探究者、专注笃行者、积极创造者”。
  荣誉课程体系倡导“科学、自由、动脑、动手”的体系文化,将学科竞赛、科技创新作为体系特色课程设计的中心,设有学科竞赛、中国大学先修(AC)、自主招生(数学、物理)、高端学术活动等四大类课程。班级管理采取“班主任+主教练”的全员管理模式。
  为了丰富学校教育资源,学校还拓宽学生国际化视野和培养学生拔尖创新能力。借助有利的地缘条件和丰富的校友资源,学校开创了包括创新体验中心、创新实验室、高端学术论坛、大学先修课程在内的一系列高端特色课程,实现跨学科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课程和PBL(问题式学习)项目研究方法的有机融合。
  目前,学校已与腾讯、华为、科大讯飞等知名企业共建10个创新体验中心;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大学、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等高校共建4个创新实验室;开设了AP物理、AP微观经济、AP微积分等19门与大学一年级水平相当的大学先修课程。
  创新体验式教育以体验中心、实验室为基地,通过主题讲座、实地观摩、案例学习、课题研究等活动,让学生在专业研究人员的指导下,学习和参与研发案例,从而提高创新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水平。这一系列高端学术课程不仅为发展学生科研创新思维能力提供了优质平台,也让深中学子的学术研究能力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
  (作者 朱华伟 广东省深圳市深圳中学校长)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Baidu
map